走南闯北的猫2023-08-11 16:04:35
在江津西湖镇骆崃山中有一个叫做花蛇凼的地方,山环成凹,温润潮湿而花蛇富集,故古时罕有人居,但因蛇胆入药价值颇高,所以乡民喜欢深入捕蛇。直到清代,一群神秘的外来人来到此地,他们不但把当地人的劝阻抛在脑后,还在此处建宅修院,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这些人从哪里来?这些深宅大院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资料图片)
蛇窝里的深宅大院
在如今的花蛇凼中,绝大多数神秘人修建的老宅院都已被新的砖房取代,早已不见其当年“黛瓦出翘伏叶尖,惊起草间百蛇望”的景象,唯有一重马头墙如波涛般层层叠叠高耸出林,在深凹的山凼中尤为醒目。
这座规模宏大的院落踞一巨石山坡之上,拾阶才能进入。院落坐东南向西北,中轴对称,现存前后两进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据载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院落四周为清水砖砌风火墙,台阶正对影壁,影壁中央是由两块巨石拼接而成的正圆石框,外径足有两米,框上精细雕花,内镶一个两平方米的巨型“福”字砖匾。
走到影壁跟前,只见高大朝门立于右侧,光门檐就离地一丈八尺,上端坐一罗汉顶龟像,既蕴含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又有镇守门头驱邪镇恶之用,周围环绕喜鹊、蝙蝠等祥瑞,象征喜上门楣、福报家门。两旁上下错落雕刻三对白菜柱头,既吸收了西方科林斯柱的神韵,又将清白传家、包紧生财的中国传统寓意隐含其中。中间的匾额竖刻“文选宗祠”四字,周围镂空精雕寓意龙凤呈祥的龙凤卷草花边。横书为“通德门闾”。其下石门框上阴刻门联,横批“世义遗风”,上联残存“两房承祭福”几字,下联由于被遮挡无法判读。
在大院另一侧对称的位置也有一个同样的朝门,只是影壁不存,字也无从考证,但从两影壁分迎于大门之外的设置,可以推断两字相互照应,蕴含着大院主人对族人的祈福之愿,以及对往来客人的祝福之意。从两门的布局可以看出,大院两侧开门,大门故意设置为未开的隐门,这与传统的大院颇为不同,似乎也暗含着这座老宅不同寻常之处。
穿门而过,两门所夹便是戏楼,台檐木雕虽被破坏但依然能够清晰看出戏曲人物故事的轮廓,处处皆有残余金箔,当年的金碧辉煌可见一斑,可惜后来搭建的房屋遮挡了戏楼,如今只能看到这小小一隅。戏楼正对大厅,正厅屋顶高耸一直冲云霄的巨大正三角脊徽,仔细判断,竟似“荣赐”两字,本就深处山中蛇窝的宅院身世由此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大厅两边为厢房,厢房侧还隐藏着一道由两块巨石严丝合缝拼接而成的正圆雕花石门,大小也和隐壁一样,颇有江南园林之韵。厢房通过一个石框小门可以前往花厅,门上镌刻有门联,横批“花木长荣”,对联“松阴竹影盈铺外、履迹苔痕掩映间”,和圆门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院主人居于此的闲情雅致和。
宗祠与会馆真相难觅
关于花蛇凼大院的记载,所有文物档案资料皆如出一辙:江西会馆。这也是为什么大院各处的文物保护标牌、告示、登记本写的都是江西会馆。可是走遍整个大院却很难找到江西会馆的任何痕迹,包括布局也和重庆范围内所有的江西会馆截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大院各处全都清清楚楚写明这是郑氏家族的宗祠,从院落布局到雕刻装饰内容都是典型的家族宗祠样式。到底是文物牌标注错误,还是大院主人将会馆改造,亦或是一院两用,至今成谜。
江西会馆的说法主要来源是当地老乡的口述。据说,花蛇凼处于深山凹谷,水气重,花蛇毒虫众多,所以古时无人居住,但因为花蛇取胆入药价值很高,所以也常有胆大者冒险闯入捕蛇采药。直到清初,一群神秘人来到了西湖镇,一边和镇上居民打听消息,一边派人四处探寻,在镇上没住几天便进了山再没出来。恰逢当时已经到了秋冬,没人进山,也就无人知道他们去向,乡民皆以为神秘人是路过,翻山后又去了别处。来年夏天,有捕蛇者进入山中,大为惊愕,以前树木茂盛、蛇虫横行的花蛇凼居然变戏法一样地冒出了很多房屋,而且都比镇上房屋更为精美,还有几座气派的大院正在修建。
消息一传出,西湖周围的乡亲们都跑来看热闹,这才知道原来就是去年那波神秘人在此住了下来,至于为什么他们要在这样一个当地人认为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定居,大家众说纷纭。根据神秘人的自述,他们这支是从江西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族长有天晚上梦见一地,循梦而来,发现花蛇凼恰和梦中一模一样,于是定居下来。
江西商帮是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这支族人定居之后很快便表现出了经商的超强才能,他们利用江津水陆交通的优势,一方面把西南的土特产运到江西沿途各地,另一方面经营着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等传统赣商货品,并且联络江西到重庆的各族和商队,很快便发展壮大,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到了清后期,为了拜祭江西的主神许逊和江西祖先,也方便往来江西籍商人、乡人中转、歇息、聚会,族人众筹修建了这座江西会馆。如今居住在大院的老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大院的样子,似乎还有一些会馆建筑的痕迹。
从建筑雕刻铭文和史料记载,却丝毫找不到任何江西会馆的痕迹,反而所有证据都指向这里是郑氏家族的宗祠,尤其是门楣醒目刻“文选宗祠”四字。何为“文选”?在大院之后有家族墓地,虽年代久远,被高草淹没,但仍可见规模宏大、规制很高,最前有雌雄两石狮护卫,石狮头上刻九螺髻。拱卫之下有两墓,其中一墓碑刻《奉天诰命》圣旨碑文,边缘镶嵌九龙缠枝和花纹卷草图案。碑文中明确写到墓主为郑文选之妻樊氏,逝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另一墓碑完全风化无考,只见落款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墓主人正是郑文选。从这便可以证明,文选宗祠实际就是祭奠郑氏先祖郑文选的家族祠堂。
郑氏家族在江津算是远近闻名的大家族,留下史料记载较多。族谱上记载,骆崃山郑氏原籍浙江金华浦江,元泰定三年(1326年),鸿彰祖带族人进入重庆,沿綦河而居,已有700多年,是一个跨区域的大姓宗族。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荣里祖惧族人忘本,募族捐资,修建了郑氏世义祠,这也是门楣“世义遗风”的由来,后来黄泥中学就设在了宗祠的建筑里,足见规模之大。祠堂主供明代的郑永宽父子,为骆崃山郑氏总祠。其后,族人在西湖及周边另建有四座分祠,即花蛇凼的文选宗祠、松竹祠,勾脑上的长青祠,西山的五桂祠等。
因为骆崃山郑氏自称为名臣郑玄之后,《后汉书·郑玄传》云:“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文选宗祠的门楣典故“通德门闾”便来自于此。这样看来,此院为家族宗祠应是无疑。更有人指出大厅屋脊上两字实为“荥阳”变体,正应了“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这些都说明郑氏家族渊源荥阳,从浙江迁徙而来,无论如何都和江西会馆毫不相干。这两种矛盾也导致了大家现在对此仍旧争论不休。
不为人知的罕见生祠
如果说花蛇凼老院是郑氏家族的宗祠,那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郑文选的墓碑显示,郑文选葬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但郑氏族谱和史料都明确记载,花蛇凼宗祠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也就是说郑文选宗祠在郑文选去世前就已经修建投用,那岂不是说,这个祠堂是一座生祠,这就太匪夷所思了。
虽说生祠古而有之,发端于战国,始于西汉,但各朝各代为禁止自编自导的歌功颂德,对修建生祠有严格规定和违律处罚,要么是具有重大贡献获得皇帝批准,要么就是为权倾四野者献媚,除此之外,民间修建既犯律又犯忌,那为什么郑氏家族还敢修建生祠呢?
郑文选夫人的墓碑上有着一个重要信息:郑文选是贵州试用州同加二级,这其实并非实职,是捐官。从族谱上看,郑氏家族最大的官也只是寿官,追赠五品,实为七品,但同样是虚职,显然不可能是魏忠贤这种权臣,会有人建生祠献媚。那既然墓碑都为圣旨赐建,大厅屋脊上还有“荣赐”字样,是不是得到了皇帝许可呢?如果是这样,那郑氏家族必须要有重大的贡献被世人传颂。
从史料上考证,郑氏家族的确在綦河沿线声名显赫,不光家族庞大和富甲一方,更重要的是其一直乐善好施,做了许多被当地乡亲传颂的好事。郑永宽和三个儿子先后多次在大旱之时倾其所有捐赠粮食赈济乡亲,当时的江津籍进士邹鲁曾写诗盛赞父子四人,至今流传。因为这些好事,郑氏家族被朝廷恩例冠带,邑侯王仪匾其堂曰:世义堂。并赐父子一门四人寿官。寿官是明朝一种荣誉官名,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没有爵位,整个明朝三百多年里仅授过十九次。
那郑文选又有何功绩呢?据当年乡亲说,他做了不少善事,在四里八乡颇受爱戴,所以郑文选虽非官宦名臣,其义善乡里、德行显著、有口皆碑经地方官奏请朝庭,光绪皇帝下旨给予了褒奖,这才有了圣旨墓碑和“荣赐”等高规格待遇。遗憾的是,关于郑文选的德行善事和受朝廷恩赐原因都难寻踪迹,仅仅《江津县志》记载,郑文选曾捐业创办小河坝渡,但小河坝渡实际是郑侨在嘉庆廿四年(1819年)首捐设立,故称郑公义渡,郑文选只是延续了数代家族前辈的德迹,凭这个很难受封。
尽管明清修建生祠泛滥,但对于郑氏家族来说,也很难达到修建生祠的条件。既然郑文选是例捐得到虚职爵位,那有无可能是捐资达到一定数量,获得了朝廷修建生祠的批准?清代后期适逢乱世,财政吃紧,清廷采取了很多方式向全国富豪敛财,并将捐款列为了正项财政收入,在这样的社会乱象下,确实也有可能。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不管是江西会馆和郑氏宗祠的矛盾,还是郑文选生卒年份和祠堂修成年份的矛盾,都有可能是文字和口述记录经过长时间流传产生的谬误,到底是哪部分出现了错误,才产生了如此难以解释又迷雾重重的难题已经无从考证,只能等待更多文物和史料发现,才能最终解开花蛇凼老院神秘的面纱。
END
本篇文章发表于《重庆旅游》2023年8月刊
文 | 寒溪夜浣
图 | 寒溪夜浣
排版/编辑 | 张琰
文章来源:《重庆旅游》杂志
对生活有更高追求的人
都选择了关注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