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公孙胜第一个弃梁山而去?_环球新要闻

互联网2023-03-22 16:57:13

如下解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公孙胜的高明之处。


(相关资料图)

公孙胜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号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厉害,晁盖的十多个庄客都拦不住他。

但公孙胜厉害的不仅仅是武功,还在于江湖经验。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当时,公孙胜就感到了危险。

外面是大宋官兵围剿,内部还有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盖这个老大很讲义气,也重情义,将公孙胜列为第三位,仅次于晁盖和吴用。

但是,公孙胜以自己的江湖经验,认为晁盖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够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难以约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时候晁盖的部下还比较简单,不过是阮氏三雄、刘唐之流,都是比较直爽的汉子。

但宋江上山以后才几天,公孙胜就借口回老家探望母亲,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盖拿出一盘金银作为路费,公孙胜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当时十万贯生辰纲可是公孙胜出力抢走的,他应该至少分1万贯巨款。

但现在公孙胜连一盘金银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装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亲,另外则是说明他是不惜代价,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梁山。

为啥?

公孙胜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绝对不是什么好角色。

以当时江湖名气来说,宋江名气远远大于晁盖,也强于柴进,堪称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来说,宋江毕竟是个官吏,很懂政治,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老粗晁盖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对仁慈的晁盖可以相比的。

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并不仅仅是阎婆惜接着梁山的书信敲诈他。

其实阎婆惜就是个弱女子,宋江劈头盖脸捶几拳,抢回书信烧掉就是了。

空口无凭,阎婆惜没了证据还能要挟他吗?

而宋江却直接杀人,摆明了是灭口,不让他私通梁山的风声泄露出去。因为私通贼寇,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宋江不愿意冒险,就干脆杀人。

阎婆惜虽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杀起来毫不手软,头都割了。

再看,宋江为了招收霹雳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杀死了青州城外无数百姓。

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仅仅为了招募一个将领,宋江就能残杀这么多无辜,可见这个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盖主政梁山以后,下令不得滥杀无辜,连抢劫也是只要东西不杀人。

这些公孙胜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晁盖绝对不是宋江的对手。

宋江上山以后,梁山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下面肯定是一场内斗。

后来聪明的如吴用、林冲、刘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边去了,不和晁盖一条心了。

相比起来,公孙胜聪明程度不亚于吴用,但他比较正直,不愿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干脆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跑的很正确。后来没多久,晁盖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吴用、林冲、刘唐大体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则被冷冻。以阮氏三雄的武艺,又是对于梁山极为重要的水军,阮小二不过排列36将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几乎都是最末流了。

书中最后写道,平定淮西后,公孙胜就脱离了宋江阵容,回到老家继续做道人,最终得以善终。

而其他107个兄弟,善终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孙胜,也是一个高人。

如下解答:

谢谢邀请!

宋江上梁山,先是回家接父亲上山,接着受九天玄女天书,大家一起庆贺,入云龙公孙胜却感到不安。

公孙胜是梁山排行第四位,也算是军师吧,只他一个人是宗教人士。宋江的天书表明了只可他和吴用同看,很明显有点轻看公孙胜。

当年,智取生辰纲时,晁盖留公孙胜与刘唐住在庄上,吴用和阮氏兄弟住别处,公孙胜当然知道关系的远近。只是,他想不到吴用很快靠上了宋江,排挤晁盖,他想保晁盖,也无能为力。

于是,公孙胜回家探母。宋江说“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而晁盖取出一盘红白之物相送,公孙胜不敢收,晁盖要他收下一半,他将金银拴在腰间。

梁山晁,宋之争,公孙胜看的很清楚,他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出,才得以保存性命。即使打高唐州,公孙胜只是帮忙之后,就远遁江湖,闲云野鹤而去,至于宋江搞得那个排名次,公孙胜早已看的云烟一般了。

宋江吴用领着众人招安,捞着一个芝麻官,最终使兄弟们死伤大半,自己也搭上了性命。那里有公孙胜看的远,看的清,看的真切。人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利令智昏。

如下解答:

公孙胜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刻,放弃了自己显赫的地位,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有小编来分析下原因?

其实《水浒传》中,公孙胜有两次出走,

第一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后不久,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提出下山。看望母亲当然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这样想问题就太简单了。当宋江带领了宋江势力上山后,晁盖虽然势力上勉强可以抗衡,晁盖驭人之术上不如宋江。 公孙胜是何等聪明之人,宋江愚忠招安的思想他都看在眼里,他知晓宋江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涌动,在预测了晁盖的败亡后及时抽身,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后来果然梁山的发展局势如公孙胜所料,权利发生了变更,晁盖不幸而亡,宋江成了梁山的老大。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本想在江湖上快意的生活,安静的做一个道人。可惜宋江不想放过他,宋江认为公孙胜是一个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物,宋江招安需要公孙胜这样的人才帮助,于是宋江便派戴宗下山找公孙胜。公孙胜隐姓埋名,戴宗开始也没找到。后来公孙胜被邻居出卖,迫不得已之下,公孙胜又再次上了梁山。

第二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公孙胜果断决定离开。

总结:公孙胜之所以会放弃梁山,其实就是看破了宋江,看透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会走向灭亡。

如下解答: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公孙胜在入伙梁山后排行第四,绰号“入云龙”。在上山前是紫虚观道士,道号一清。在上梁山之前,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之后被官府追捕,才跟晁盖等人一同上了梁山,可以说他是资历最老的元勋之一。那他为何要第一个弃梁山而去呢?

在晁盖上山没多久,就听闻宋江有难,硬是把宋江救了回来,没过多久,宋江就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公孙胜看出了晁盖的本事完全不及宋江,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在怎么说,以前也是当官的,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大老粗晁盖比不了的。所以没多久就借老母亲病重,离开了。

在之后宋江攻打高唐州,却败于太守高廉的妖法。吴用让戴宗去蓟州寻取公孙胜,找到他后好说歹说才把公孙胜请了回来。晁盖死后,公孙胜的心态更加倾向于离开了,但苦于江湖道义,兄弟情谊,公孙胜可能一直不好意思开口离开,只得跟着宋江全体受招安,跟着宋江征辽、征田虎王庆。在这些年跟宋江的相处中,公孙胜也看出了宋江的心狠手辣。这下公孙胜要走的心更加坚定了,打蓟州时,借着师父罗真人的口,把这些话说了出来。后来宋江也答应了。

后来梁山兄弟,死的死伤的伤,幸亏他走的早,才保全了性命,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不得不佩服公孙胜的智慧跟远见。

如下解答:

在《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排名中,公孙胜位居第四,属于核心领导层人物。从小学习枪棒,上山前在紫虚观和罗真人学道,仙骨飘然,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人称入云龙。

公孙胜与晁盖、吴用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纲,后为避难躲入梁山。上山后,公孙胜屡出奇谋,化绝境而逢生。从晁盖一步一步被架空,到晁盖死去,吴用早就倒向了宋江,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被他俩孤立在外了。

在宋江实施招安的时候,宋江早已不是刚上梁山的宋江了,已经彻底变了。招安被宋江披上华丽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兄弟们的前途,其实在招安里宋江夹杂了自己的私心,想要制止宋江招安已经很难,真正的明白人也没几个。

最糟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掌握了梁山的生死大权,所以有的好汉,就开始慢慢疏远宋江,甚至借故离梁山而去。公孙胜就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前后一共离开过两次。

第一次离开特意找了个借口,探母参师

公孙胜是晁盖死后第一个与宋江明争暗斗的好汉。公孙胜虽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还是斗不过宋江。公孙胜当时上梁山的初衷只是为了除暴安良,没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头,可如今为了招安争斗不休。公孙胜自然要找出路,后来他找了一个借口,回家探母参师,悄悄地离开梁山返回家乡。

而公孙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虽与宋江道不相同,不相为谋离开了梁山,但一听说梁山有难,为了一百单八将的兄弟情义,他急忙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破高唐州,并留在了梁山一段时间帮助宋江南征北战。

第二次离开是直接离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掩盖

等到平定淮西的王庆之后,征讨方腊之前,公孙胜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去,成为第一个离开宋江的人,原因有四点:

第一,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已被架空,再留下来也确实尴尬;

第二,征辽成功,梁山集团威望达到顶峰,正处在鼎盛期,公孙胜此时隐退正是时机;

第三,宋江的政治路线和公孙胜的革命理想相差太远;

第四,罗真人敏锐的意识到出征方腊困难重重,为不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在宋江征讨方腊时,方腊阵营也有几个神棍级别的人物,在公孙胜眼里压根就不入流的小伎俩却杀得梁山好汉大败。宋江见此场景,不由得仰天长叹:若是公孙老弟在此,我梁山众兄弟何苦至此?

公孙胜虽是执掌机密的军师,却一直与宋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吴用做对比,宋江自然不待见公孙胜。如此见首不见尾的入云龙从此隐居在山林之中,每日以诗酒作伴。最后享年82岁,成为梁山好汉中最长命的人。

公孙胜淡泊名利,正是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无疑成为梁山好汉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如下解答:

公孙胜,上应天闲星,闲云野鹤一般;绰号入云龙,神龙不首尾。

他有着一个身为得到高人的师父,自己也学得一身好武艺和道法。原本他作为一个道士可以跟着师傅专心修炼或云游四方,但他也是个热血男儿,为了对抗这个昏庸的朝廷,干出了截生辰纲这个大事业。他找上晁盖帮忙,因为他看晁盖是个仗义疏财、名望四方的真汉子。

先说第一次离开。上山后一段日子,晁盖把宋江这个当过公务员、威望比起晁盖有过之无不及的人接上梁山,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帮子亲信,一上山宋江便开始“当家作主”了起来。公孙胜看人很厉害,预料出宋江想要架空晁盖,回归昏庸朝廷的思想,而这个和他的所求格格不入。因晁盖和宋江这两人的政治斗争,梁山必然赢来一次动荡。他不愿看着兄弟相残,知道自己无力和宋江对抗,也不愿像吴用一样背叛晁盖倒向宋江,所以他借着下山探望母亲的缘由,回到师父身边,逃离梁山这个是非之地。

再说第二次离开。公孙胜重情重义。在梁山为了救柴进而攻打高唐州,遇上会法术的高廉被杀的丢盔弃甲时。面对前来向他求助的戴宗、李逵,他选择了再次出山,去拯救梁山的兄弟们、去保国安民。临走前他那未卜先知的师父预料到后来的路会如何艰险,会伤害爱徒的性命,于是叫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聪明的公孙胜知道自己不可沦为昏庸朝廷的工具,把师父的话牢牢记住,在打方腊之前辞别宋江。

果真不错,攻打方腊梁山伤亡惨重,多少人马革裹尸,魂葬江南,而公孙胜全身而退,继续修法,这就是他的智慧。

如下解答:

公孙胜是两次离开梁山集团,两次离开的时机都很微妙。

先说说公孙胜是如何出场的,公孙胜获得梁中书要送蔡京生辰纲的消息后,是主动找到晁盖要去谋取生辰纲的。巧的是晁盖已经得信,并且和刘唐阮氏三雄吴用等人也正在谋划这件事,大家都是江湖社会人,一拍即合,立马结拜兄弟,这就是七星聚义。梁山集团的七位原始股东由此聚齐。

智取生辰纲后,七人因为事情败露,不得不上了梁山,在吴用智激林冲火并了王伦以后,诞生了梁山集团的初创团队,公孙胜排名第三。位置很高了,其实也好理解,古往今来,每个造反集团都要有三教九流人士,很需要半身半人的宗教人士来给起事者涂抹神秘色彩,给大家打一针造反天授的强心针,增加点心里暗示。公孙胜就比较适合这个角色,相当于国师吧。

晁盖当家以后,梁山完全就奔在造反的路上,直到下层官吏的代表人物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以后,公孙胜就突然提出要回老家照顾老母,并且真的下山了,而且下山后直接音信全无。这就是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集团。这次离开跟奇怪,没有斗争,没有任何其他导致他必须离开的外因,就是这样自己离开了。“照顾老母”的理由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从他离开以后梁山发生的事情来看,可能公孙胜对晁盖和宋江之间不同的政治路线认识比较清楚,而自己是晁盖的原班人马,结义弟兄,处于二人的夹缝中实在不好做人,只能选择离开。

宋江后来为救柴进攻打高唐州的时候遇阻,派戴宗去寻找公孙胜,他起先推脱他的师傅罗真人不允许他离开,然后戴总苦苦哀求罗真人同意后才又入梁山集团,帮助宋江获胜救出柴进。在这次出山过程里,第一次出现了他的师父罗真人,而且公孙胜只有在罗真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最终出山。由此推断,似乎第一次下山找晁盖也极有可能是罗真人安排,完成任务后就必须回山。总之,公孙胜这次下山以后倒是一直处于梁山集团核心领导层,在晁盖死后梁山大聚义论座次时排名第四,掌管枢密机要,这是很核心的位置了。到了宋江讨平淮西回朝到达开封郊外时,他想起来罗真人遇汴而归的偈语,又一次以侍奉老母,外加一句从师学道得理由脱离梁山集团归山。这是第二次离开梁山集团。之后就是梁山集团在朝廷的授意安排下最终土崩瓦解,归于尘土。

结合公孙胜第二次入伙离开的经历看,似乎他的师傅罗真人起的作用较大,以至于不得不让人怀疑罗真人可能也是一位受朝廷奸臣集团迫害而不得不遁入道门的忠贞之事,正是在他的安排之下,第一次只是为了取了生辰纲惩罚曾经的政治对头~蔡京等贪官集团,最后公孙胜跟随晁盖等落草为寇,不能为这位罗真人接受,所以命令公孙胜回山。而第二次正好是宋江的人去请,戴总必定说了宋江的政治路线,罗真人才有同意徒弟下山,帮助实现宋江的政治理想。但是,这位以罗真人丰富的政治经验,必定明白宋江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所以提前给自己的徒弟安排了一条退路,所谓的遇汴而归,无非就是功成名就,接下来就要见好就收,否则就有杀身之祸。这才应该是真相

如下解答:

公孙胜为何要离宋江而去,其实这一点如果读《水浒传》原著就很容易明白,因为公孙胜有一个想当牛掰的师傅罗真人,在戴宗跟李逵一起去请公孙胜回梁山帮忙的时候,罗真人就已经道破天机了。

比如,李逵趁着夜色去谋杀罗真人,但是罗真人并灭有对李逵痛下杀手。而是告诉大家,李逵就是上天派过来杀人的,所以要留着他,但是也对其做了惩戒,导致李逵特别害怕罗真人,间接地对公孙胜也害怕起来。

一个对天机都了如指掌的人,自然也能够预知到梁山等人的未来。所以罗真人非常明白,梁山好汉征讨辽国、平田虎、打王庆都是有惊无险的事情。所以,罗真人会让自己的徒弟去帮助宋江,顺应天意。也就是说,合该着辽国、田虎、王庆让梁山大军灭掉。

但是到征讨方腊的时候,显然是没那么顺利了。方腊手下的悍将如云,一点也不比梁山的差。所以梁山大军此去三停去二,在这种大伤亡的情况下。作为师傅的罗真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爱徒去冒险,所以就把公孙胜留下,继续跟随自己修行。

总结起来,公孙胜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之所以要弃梁山而去,主要是自己有一个料事如神预知未来的师傅罗真人。

如下解答:

公孙胜是梁山上唯一个二进宫(两次上梁山)的人。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公孙胜借口要回家孝敬母亲,侍奉师父,就回去了,约定百日内即还,但是几个月过去,还不见回来,宋江心下生疑:

“公孙先生莫非昧信不来?”

于是派戴宗去找,戴宗把蓟州翻了个遍,逢人就打听,也没有公孙胜的消息。

第二次,派戴宗带着李逵去找,遍找不见,遇见个老丈,这才知道公孙胜隐名换姓了,人家不叫公孙胜,也不叫公孙一清了,只叫做清道人,怪不得打听不着。

戴宗和李逵一路打听着“清道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公孙胜的家。

公孙胜这才道出实情:

“幼年飘荡江湖,与好汉们相聚(年轻不懂事上了梁山),恐山寨有人寻来,故意改名清道人,隐居在此。”

不难理解,人家公孙胜起初只想捞点外财,劫了生辰纲就分钱走人的,结果误打误撞跟晁盖当了土匪。

公孙胜为什么不想当土匪了呢?他的师父一句话道破:

一清既脱火坑,何得再慕此境?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梁山是个火坑。

所谓的回家侍奉老母,参拜师父,都是借口。

本人头条号有一篇专门关于公孙胜中途退群的文章。欢迎关注“Ta是无双”的主页围观梁山为何不允许公孙胜退群。

如下解答: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道人,当年智取生辰纲“七武海”之一,晁盖集团骨干,梁山好汉第四把交椅。

算得上是梁山最顶级元老与核心人物,不过在梁山招安后,公孙胜助宋江平定淮西,随即以侍奉老母,从师学道的理由“退群”,从此追求仙道,不问世事,而他也因此成为梁山众好汉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作为梁山元老,公孙胜为何那么早就退群了?

钟情晁盖,厌恶宋江:

公孙胜并非凡俗之人,而是一位仙风道骨,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他之所以屈尊出山,参与凡俗之事,为的是锄强扶弱、济世救苦。

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推翻万恶的朝廷,才也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之国,所以公孙胜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资在了晁盖的身上。

晁天王有情有义,为人仗义疏财,仁义无双。

公孙胜敬佩晁盖正义的精神,投身晁盖麾下,为其出谋划策铲平乱世。

公孙胜与晁盖之间的联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智取生辰纲”、“谋定梁山伯”、“江州劫法场”,这三步棋下的是稳稳当当,堪称绝妙。

只可惜晁天王命途短暂,在讨伐座头市一战中不幸被毒箭击中,命丧梁山。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的一把手,宋江原本是一介郓城小吏,只因他为人仗义,孝养老母,而被江湖上的好汉们称作“孝义黑三郎”。

宋江在基层社会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硬,因此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们都心甘情愿的效忠宋江,但是宋江的理念却和晁盖背道而驰。

宋江是一个过份迂腐的人,他对大宋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愚忠”的地步,因此宋江掌权之后提出的政治理念是“落叶归根,加入朝廷”。

公孙胜对宋江的理想嗤之以鼻,当宋江在梁山上公然提出“诏安计划”的时候,公孙胜便已经产生了退隐之心。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计划以及梁山政权的颠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公孙胜“退群”的导火索,然而这些还并不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终原因。

尊重师命,跳出火坑: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一位修成了正果的活神仙。

能够窥探天命的罗真人一早便看透了宋江的命运,所以送给了宋江八句“探命诗”,诗中的最后两句道出了宋江的下场:“始逢冬暮,鸿雁分飞。”

这句诗暗指宋江的计划必然会失败,梁山的好汉们将会劳燕分飞。

公孙胜必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所以更加坚定了离开梁山的决心。

再来,由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成为了朝廷的棋子,朝廷屡次命令梁山出征只不过是利用战争来削弱梁山的实力。

宋江对朝廷的“愚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朝廷利用,可宋江却如同一只哈巴狗一般乖乖的向着朝廷摇尾巴,公孙胜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去为宋江送死,只好继续追随宋江。

直到梁山征讨方腊时,罗真人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真言,公孙胜方才明白,如果继续追随宋江,那么死的有可能是自己。

公孙胜听从了罗真人的话,帮助宋江攻下幽州,又把宋江送入汴梁之后,便以侍奉老母为名,向宋江辞行,一去不回。

作为第一个退出“梁山聊天群”的英雄,公孙胜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看透了宋江的为人,看透了诏安的弊端,看透了水泊梁山的下场。

有人说公孙胜是一个逃兵,可在我看来,公孙胜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破灭后绝望的人。

关键词: 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好汉是哪位

上一篇:前沿热点:研究单胺缺乏或导致抑郁症发生 识别那些吃出来的抑郁和焦虑
下一篇:最后一页